有人在Disney+看西游记,有人在tiktok开蟠桃会

跨文化传播研究始于二战后的美国,20世纪70年代,跨文化传播学成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美国人类文化学者爱德华·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率先使用了跨文化传播一词,因此被称为“跨文化传播研究之父”。

跨文化传播是指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也涉及到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迁移、扩散、变动的过程,及其对不同群体、文化、国家乃至人类共同体的影响。

它包含三个因素:认知要素、言语语言与非言语语言。并且主要关联到两个层次的传播:日常生活层面的跨文化传播和人类文化交往层面的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既是一种古老的人类历史文化现象,又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重要技能,也是各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繁荣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

世界级经典文学是跨文化传播中最典型的例子之一,比如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就曾多次被国外改编成各种电影、电视剧、综艺等,其IP魅力经久不衰。

最近,海外就刮起了一阵“西游风”。《西游记ABC》这部以美籍华裔杨谨伦漫画作品《美生中国人》(第一本进入美国小学课本的漫画作品)改编的电视剧播出后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它在烂番茄、Metacritic等欧美影评网站获得不错的口碑,但在中国和亚洲观众看来却是“槽点满满”。

欧美观众在Disney+上观看《西游记ABC》,被里面的新奇设定和脑洞大开的剧情吸引住,毫不吝啬地给出了好评,而国人对这部“魔改西游记”显然持有不买账的态度。

有人在Disney+看西游记,有人在tiktok开蟠桃会

那中国人在干嘛呢?

在TikTok(海外版)开“蟠桃大会”。

孙悟空、王母娘娘、关二爷纷纷加入,还有嫦娥、七仙女以舞助兴,好不热闹。

有人在Disney+看西游记,有人在tiktok开蟠桃会

同是《西游记》IP出海,不同文化产品的形态完全不同,引发的海内外反响也不近相似。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迪士尼版《西游记》口碑为何两极分化?

一、东方主义:文化挪用的漂亮“外衣”

东方主义又称为“东方学”,原指研究东方各国的历史,文学、文化等学科的总称,后逐渐成为一种西方世界对东方文化的蔑视指代。

对东方主义最具影响力的批评家莫过于萨义德,他在其《东方主义》一书中指出,以欧美为主的西方国家对于东方的印象和认知是没有真凭实据,只靠凭空想象,并任意虚构“东方文化”。

这种所谓的“东方主义”实际上是一种带着18、19世纪的欧美帝国主义态度来看待和理解东方文化的偏见。东方主义的英文是Orientalism,而“Orientalism”这个词汇的本质性含义就有西方世界对东方地区在文化上的控制的一面。《东方主义》一书也成为了后殖民主义,也就是文化帝国主义论述的经典理论依据之一。

东方主义在现代的具体表现就是西方影视剧对东方文化的挪用现象,迪士尼的《西游记ABC》就是文化挪用的典型之一。

文化挪用是指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使用另一种文化背景中的文化资源的行为,从而对本地的文化形成影响,同时创造出新的文化产品和现象,具有文化剽窃的负面意味。

《西游记ABC》是依据《美生中国人》改编的漫改剧,其故事的核心与西游记无关,其内核是ABC(American-Born Chinese,在美国生长的华裔)在美国社会主流社会所遭遇的文化困境问题,而其中的西游记元素不过是一种对西方观众而言比较“新颖”的设定。

对于《西游记》文化而言,该剧的角色人设、故事情节几乎都被“魔改”了一番,变得更接近于美国的社会文化,比如孙悟空在该剧中有一个美国高中生儿子,蟠桃盛会变成了混乱的Party,玉帝和王母成为了一对同床异梦的夫妻,济公乱入西游世界等等,这对于中国观众乃至部分其他亚洲国家的观众而言,这种变为好莱坞式英雄的魔改已经远离西游记的价值内核。

但之于欧美观众,尤其是华裔观众,这部作品确实贴近他们的现实,体现了他们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西方社会的文化困境,再加上剧中新奇的脑洞和西式幽默的话语,在欧美影评网站获得还不错的成绩也不足为奇。

有人在Disney+看西游记,有人在tiktok开蟠桃会

二、高低语境文化:东西方的交流差异

被誉为“跨文化传播学术研究第一人”的爱德华·霍尔,通过在其《超越文化》一书中提出高低语境文化这一对概念来说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而这对概念同样也能说明《西游记ABC》为何在中西方观众之间的口碑差距如此大。

高语境文化中的交流主要依靠语境和非语言因素来传递信息,大部分信息的编码和传递取决于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这已经内化于交流双方的思维记忆深处,或者高度依赖信息传播双方所处的具体情景。

这种交流中,显性语言编码所承载的信息量相对较少,传播双方对交流情境的种种微妙提示较为敏感,喜欢婉转隐晦的表达方式,以避免直接交流而造成双方的尴尬。

而低语境文化中主要依靠显性的信息编码来传递信息,在交流中注重语言表达的逻辑性,而对语境的依赖程度很低,因此低语境文化的交流往往是直接坦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思想,较少根据语境去揣测对方言语之外的意思。

东方,尤其是东亚,是最典型的高语境文化地区,而欧美则是低语境文化的代表。当然,这并非绝对,高低语境文化也有重合的部分,具体交流情景中的高低语境交流也会相互融合。但东西方主要的交流差异之一便是高低语境文化的不同。

《西游记ABC》为何受到欧美观众的好评,原因之一是因为其设定和剧情符合美国社会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影视剧接受模式,这种模式能够让观众通过直白的剧情和台词去理解故事,而不必根据故事背景和具体情境才能看懂剧情。所以即便观众不了解西游记,但也能了解该剧剧情本身,只不过西游记的外衣让它更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而已。

这种高语境文化的低语境化,东方文化的西式化,是能够让欧美观众快速接受西游元素设定的重要手段。而这种通过低语境化来实现有效传播的案例还有《功夫熊猫》。

美国梦工厂出品的《功夫熊猫》讲述了一个传统的好莱坞式英雄成长故事——一只笨拙的熊猫在历经千难万险的过程中成为众人敬仰的功夫大侠。该片糅合了诸多中国元素,例如“虎胆武侠”、功夫文化、水墨画、长寿乌龟等等,每一种元素的背后都有一长串文化背景。

但这部以中国功夫为主题的美国动作喜剧电影却通过把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化、浅显化,放置在一个故事里,使之成为通俗易懂、充满幽默的动画电影,让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的外国观众也能记忆尤深,所以该片收到国外的一片好评,有着不菲的口碑。

而在《西游记ABC》里,除了美剧模式之外,还有很多西式幽默细节,比如杨紫琼饰演的观世音菩萨去到人家后,是个生活白痴,连安装家具也困难重重,那句让人乐不可支的直白的“我不会轻易被瑞典家具打败”便是颇具代表性的西式幽默风格,而这也让剧情增加了许多趣味性,更加吸引欧美观众。

有人在Disney+看西游记,有人在tiktok开蟠桃会

但该剧最吸引人的毫无疑问是其故事核心,就是美国华裔的文化困境问题。因为《西游记ABC》的重点在“ABC”,是在阐述美籍华裔少年寻找自我认同的过程,并通过刻画立体的华裔困境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华裔的文化生活的尴尬之处。

例如,该剧还请来欧美观众颇为熟悉的美国华裔男演员关继威,让其在剧中出演1990年代美国某部情景喜剧的演员Jamie,靠出丑博取笑声和喜爱,但是这部情景喜剧没有给Jamie带来事业上更进一步的发展,而他不得不离开演艺圈。

这些内容几乎都是通过人物的台词及其对话互动充分体现出来的,这也是美剧信息输出乃至欧美文化交流中最重要的一点,通过详尽、准确、清晰的语言去交流信息,而不必太多考量交流的具体情境。

相较之下,无论是原著《西游记》,还是86央视版《西游记》,其故事的核心和人物的象征意义都是需要结合相关背景信息和语境的变化来获取的,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习惯了《西游记》表达方式的观众认为迪士尼版《西游记》浅显易懂的台词和直白的剧情索然无味,甚至在“抹黑”经典了。

那么,如何让人不仅记住ABC

也记住西游记呢?

需要先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01文化出海中如何在留存原有风貌和扩大影响力之间保持平衡?

跨文化传播中既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文化忠实度和文化接受度的矛盾问题,那么在文化出海的过程中就不必想着解决这个矛盾,而是在矛盾中寻找一个平衡点,以实现最大程度的有效传播。而想要实现这种平衡,我们不妨来看看一个具体的实例——“滇西小哥”。

“滇西小哥”是一位本名叫董梅华的云南美食博主。她于2012年从四川警察学院毕业,毕业后四年里一直在四川工作生活,曾获得过一次三等功,一次二等功,而2016年因为父亲的一场病让她决心回到云南老家的山村里。一开始她通过制作云南美食的视频来维系生存,但随着视频的传播逐渐火遍国内外。

2019年底,“滇西小哥”受邀去英国牛津大学演讲,给那里的中国留学生带去云南的味道。2021年她再次登上《人民日报》海外版,并在同年和鲁豫、郭杰瑞拍摄纪录片《滇西小哥和她的伙伴们》。截止2023年5月,“滇西小哥”在YouTube的粉丝已突破千万。

有人说她是云南李子柒,但也有人觉得她比李子柒更接地气。但无论如何,她成功了,不仅让“滇西小哥”火起来了,还带动中国民族文化和美食文化的又一次“出海”。她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独特的个人风格,还在于满足了时下快节奏社会中人们对于具备原生态、慢节奏、治愈系等事物的需求。“滇西小哥”在YouTube平台上最火的几条视频都是关于云南美食制作的内容,这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滇西小哥”通过云南美食为桥梁,以视频平台为媒介,向世界传播了云南的人文民俗。这种跨文化传播的成功不仅让国外的网友真切地见识了云南的原生态风貌,也为中国民族文化的成功出海提供了又一条有效的道路。

所以,通过“滇西小哥”的火与成功,我们可以总结两点,要想实现中国文化出海在留存原有风貌和扩大影响力之间的平衡发展,可以从中西方共通之处入手,并善用现代化媒介,这样会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传播。

02文化出海如何通过异国本土化发展来实现有效传播最大化?

跨文化传播中有一个永恒的话题:文化接受度与文化忠实度的关系问题。文化接受度高的作品未必忠实地再现母体文化,而文化忠实度高的作品,其接受度却未必高。

那么,该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或者缓解这种矛盾呢?我们可以从国产游戏《原神》的海外经营情况来了解一二。

《原神》是由上海米哈游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作发行的一款开放世界冒险游戏,于2020年9月正式发布。自上线以来,获评多项国际大奖,刷新了大量相关榜单的成绩。

据应用商店数据分析平台Sensor Tower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原神》在海外App Store和Google Play的总收入达到了18亿美元。截至2022年5月,《原神》在App Store和Google Play中的总收入超30亿美元,海外收入占比约为70%,主要的海外的市场为日本、美国和韩国。同时《原神》也是推特2021年度和2022年上半年讨论最多的游戏,该游戏也成功掀起海外玩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热潮。

这款游戏之所以能在海外,尤其是在美日韩三国获得成功,主要在于米哈游公司很重视海外营销,其在海外本地化运营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例如游戏里,在稻妻地区能听到三味线等日本乐器的演奏,具有典型的日式分格,璃月地区的音乐则有着大段的琵琶、古筝等中国传统乐器的声音。

有人在Disney+看西游记,有人在tiktok开蟠桃会

许多海外玩家被游戏中体现的他们本土的文化要素吸引到其中,然后通过整个游戏了解到其他的文化元素,这样也使得诸如古筝、石狮子、客栈等中国元素也间接地、潜移默化地印刻海外玩家的脑海中。

这种通过与本土化文化元素结合在一起的文化传播手段也不失为一种极为有效的文化出海方式,或许这也是未来我国文化出海最主要的形式之一。

作者:tk0123小助手奥豆,出处:https://www.tk0123.com/2275.html

(0)
上一篇 2023年7月7日
下一篇 2023年7月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公众号